“ 进入凡人生活的一切强大之物,无一不具有弊端”
深圳傍晚有很多人遛狗🐕。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十个遛狗的,至少有八个全程盯着手机📱,唯一表明他/她们正在遛狗的证据就是手中的狗绳。
宠物狗们欢快地探索着地面,却碍于紧绷的狗绳,主人的视野里只有永远看不够的手机屏幕。
现代人太依赖手机了。
2020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使用手机为100.75分钟,看完这个数字,很多网友难以相信,他们表示:远远不止这些。(这个统计数据肯定是不靠谱的,窃以为原因有二:统计样本太少或对象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手机并不是值得夸耀的事情,因此统计对象上报的时长总是少于实际时长)。
同一天,央视新闻还公布了人均一年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数量,分别为4.7本和3.29本,仅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
2022年了,情况是否有所变化呢?据我观察,恐怕更糟了。
为什么手机这么“好玩”?
因为功能太“强大”了。
游戏,视频,博客,电子书,社交媒体······你能想到的娱乐方式应有尽有。这就导致,即使你只在每个板块驻足的时间很短,统共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长也足以令人瞠目。
事实上,如今的app可不会静静地躺在角落等待用户“临幸”,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红点和通知栏“战术”,(游戏)软件为了保证用户粘性,套路不外乎签到做任务,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户每天不自觉地打开它,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很多时候,用户打开这个软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学习/工作太累了,我要放松一小会”,而是因为昨天,前天都签到了,连续签到XX天可以领取一个宝箱。
我们失去了什么?
以视频和微博客为例。
人类大脑处理“抽象内容”与“形象内容” 所用的区域是不同的,同时难以实现高并发(高并发是互联网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它通常是指,通过设计保证系统能够同时并行处理很多请求)。
当你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要同时处理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语言信息甚至文字信息(字幕)。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主动地思考。就好比后台挂了一大批应用,这时候再想开一个大型游戏就会很卡了。
相反,看书的时候,可以灵活地控制阅读的节奏(处理的信息少了,性能也就更好了),也就留下了更充裕的思考空间。
当你在网上刷微博/短视频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不断地切换——从一条内容切换到另一条内容。长此以往,你的注意力也变成碎片化。
某些互联网应用由于持续提供极度碎片化的内容,必然导致使用者的注意力也变成碎片化的。当你的注意力变得碎片化,你就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个事情。主动学习能力(并非传统死记硬背式的应试能力)大幅下降,也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我的工具论
我们已经走过了以工具为基础的技术环境,来到了以致瘾和操纵为基础的技术环境。
如果一个东西是工具,它就会忠诚地守在那里,等待使用;如果一个东西不是工具,它会在你身上有所求,引诱你,操纵你,想从你身上获利。
对我而言,手机的定位就是工具。和牙刷,吹风机本质上并无区别。我用牙刷和吹风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当前需要刷牙或吹干头发,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和手机的关系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了。
每次打开手机的时候,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要用它做什么?”,如果得到的不是一个肯定的答案,那么就应该放下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