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杂谈
为何写作?
王小波:我的这种行为是不能被解释的
王小波的父亲不支持子女从事文艺工作:"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是有功世道的专业,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他认为自己写作的行为是反熵过程,无法解释。
人类的存在,文明的发展就是个反熵过程,但是这是说人类。具体说到自己,我的行为依旧无法解释......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罢。
奥威尔:我想揭穿某些谎言
“我之所以要写,是因为我想揭穿某些谎言,我要引起人们对某些事实的注意,我的初衷是让人们倾听。”
我认为写作动机主要有四种,至少写作散文是这样。这些动机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个个作者的心里,而就某一作者来说,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将根据他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时时发生变化。 这些动机有:
- 纯粹利己主义。想显得聪明,被人谈论,死后让人回忆。
- 审美热情。对于外部世界的美或在另一方面对于词语及其正确的组合具有的感觉。
- 历史冲动。希望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发掘出真实的事件,并将它们储存起来留给子孙后代。
- 政治目的——采用“政治”一词的尽可能宽泛的含义。想把世界推向某一特定的方向,改变人们对于应努力争取的社会类型的观念。同样,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真正地摆脱政治倾向。那种认为艺术与政 治毫不相干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
要不是由于那不可抵挡、无法理解的魔鬼的驱使,谁也不会再去干这种事情。我们只知道这魔鬼就是让婴儿啼哭以引起注意的同一类本能。
余华:写作会改变一个人
现在,我已经有十五年的写作历史了,我已经知道写作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要说明文学或者说是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因为文学的力量就是在于软化人的心灵,写作的过程直接助长了这样的力量,它使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和伤感的同时,也使他的心灵经常地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还会格格不入。
然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准则,或者说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具有了无孔不入的本领,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异常的丰富。这样的丰富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写作,来自于身体肌肉衰退后警觉和智慧的茁壮成长,而且这丰富总是容易受到伤害。
史铁生:写作塑造真实的自己
写作者,未必能够塑造真实的他人,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前人也这么说过。你靠什么来塑造他人?你只可能像我一样,以史铁生之心度他人之腹,以自己心中的阴暗去追查张三的阴暗,以自己心中的光明去拓展张三的光明,你只能以自己的血肉和心智去塑造。 那么,与其说这是塑造,倒不如说是受造,与其说是写作者塑造了张三,莫如说是写作者经由张三而有了新在。
梁鸿:写作与世界的关系
写作与世界的关系,就像魔术师与真相的关系。
写作与世界的关系,就像魔术师与真相的关系。
真相从来只有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大家却仍然为魔术师的表演所着迷,因为那里面包含着人类的想象力,人类对自身及世界的渴望,它探求的是可能性。
文学也是一样,它的目的不是在告诉你,真相就是这样,而是告诉你,它还有另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既来源于人类已经创造的事实——社会形态、文明结构和人性状态,也来源于人类内部所包含的可能的方向。在此意义上,文学与世界是在一种悖反、错位和隐喻中彼此彰显的。
如何写作?
老舍:不怕动笔,笔就会听咱们的话
写作的跃进也和别种工作的跃进一样,必须下工夫,勤学苦练。不能把勤学苦练放在一边,而去空谈跃进。看吧,原本不敢动笔,现在拿起笔来了,这还不是跃进的劲头吗?然后,写不出大的,就写小的;写不好诗,就写散文;这样高高兴兴地,不图名不图利地往下干,一定会有成功那一天。难道这还不是跃进么?好吧,让咱们都兴高采烈地干吧!放开胆子,先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咱们就会逐渐提高,写出像样子的东西来。不怕动笔,笔就会听咱们的话,不是吗?
茅盾:文章的美
茅盾认为美的文章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是明白通畅。把你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不折不扣,不会引起人的误解,这就是“明白”。把你的意思用浅显而平易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用大众所爱好、所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故意卖弄才情,不弄玄虚,不搔首弄姿,这就是“通畅”。要明白,就不可以从书上去找现成的字句来配你的意思,而必须自己想出那切合你的意思的字句。要“通畅”,就不可以一味主观,坚信自己的表现方式,而应当留心观察学习大众的表现方式。
第二是感情要真挚热烈。怎样才算得是真挚热烈呢?成语有所谓“骨鲤在喉,不吐不快”,就是这句话的注脚。千万不要作干呕,干呕就等于“无病呻吟”,要不得。
第三,心地要坦白,思想要纯洁。
第四,不为写作而写作。这就是说,一不为分数,二不为出风头,三不为自己娱乐,四不为供别人消遣,五不作任何的“敲门砖”。为什么要写?因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见,因为我这所思、所感、所见,不仅是我个人的东西,而是和我以外的大多数人有关联的。
以上四个条件都具备了,你的文章就会叫人读了怪窼心,仿佛句句是代他说的,就能激动了读者的情绪,和你一同笑。 一同哭、一同愤怒、一同激昂,最后,跟你一同走。凡是能够激动人们的情绪到这样地步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有力”,但“力”实在是表现在外面的现象,“力”之所从生的东西,即是“美”。“美”的感召力和激动力,是伟大到不可思议的,“美”应当这样的去解释,文章之美不美,也应当这样的去衡量。
写作不怕再三修改。
假如你觉得文思汹涌, 下笔如有神助了,那么,我主张你就放胆一气写出来罢。此时千万不用徘徊迟疑,要相信这刹那间奔赴你笔下的字句就是最好的最妥当的。直到发泄完了为止。“推敲”二字,此时是用不到的。字句的斟酌,此时也暂且不管, 想到什么,写下来再说。此时唯一目的在一口气把你脑中汹涌着的东西都移在纸上。
练习写作,并没有什么秘奥法门,只在多写多读,不怕修改,写了以后去读,读了以后再写。
莫言:如何寻找写作灵感
如果再有人问我文学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我就会回答他:文学使人胆大。
真正的胆大,其实也不是杀人不眨眼,其实也不是视死如归,其实也不是盗窃国库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
一部好的作品,必是被灵感之光笼罩着的作品。而一部平庸的作品,是缺少灵感的作品。我们祈求灵感来袭,就必须深入到生活里去。
叶圣陶:最要紧的是锻炼语言习惯
写作最要紧的是锻炼语言习惯。语言习惯好,写的文章就通顺了。
写作须有中心。
文章大部分是预备给人家看的,小部分是留给自己将来查考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没有中心就没有写作的必要。所以写作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使中心显露出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生命就是一个创造到腐烂的过程,所以,我的一个愿望就是,在我腐烂之前,留下一点东西证明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