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自我与本我》


西方学者赫根汉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社会的自尊心曾遭到三次思想革命的沉重打击。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它证明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他的进化论指出人类并非地球的主宰,而是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击来自弗洛伊德,他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无情地攻克了人类自尊的最后防线:人类的自我(ego)甚至连它本身的主宰也不是,人并不是一种理性动物。 ——武汉出版社译者序


本能与强迫重复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呢?

本能是有机生命体中与生俱来的一种回归事物原始状态的冲动。

而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有机体早已被迫摒弃了这种原始状态。由此可知,本能是有机体的一种折中手段,或者说,是有机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惰性的体现。

通常人们看来,本能中总是包含着一种积极向前的东西,但现在,这个观点却迫使我们去发现本能中的另一种相反的因素,即有机体的因循守旧的特性。同时,我们的脑海中能够立刻浮现出动物界的一些现象,来证明这一观点——历史决定本能。比如,某些鱼类,它们会在产卵期离开栖息水域,不远万里地游到到一片遥远的陌生水域中产卵。大部分生物学家们认为,它们的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为了回到自己先祖曾经栖息过的旧地,而这些旧地后来沦为了其他鱼类的栖息水域。


弗洛伊德的假设颇耐人寻味。

我们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即有机生命体的本能无一例外都是因循守旧并由历史所决定的,它们竭力回归旧态。这样,我们将会推演出下述结论:生物的进化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作用。起初,它们的先祖并没有发展的诉求;假使环境永恒不变,它们的生命历程将会一直重复循环下去,毫无变化。但最后,由于环境的作用,在有机体的进化史中,铭刻的必然是它们所处的地球的演变史和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史。那些守旧的本能将有机体生命历程上的每一次被迫发生的变化尘封起来,以备今后重复之用。所以这些本能往往予人以力求变化的假象——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为了借此达到那个原始的目标罢了。对于这个有机生命体的终极述求,也是有可能确定的。假如说这个述求是为了达到某种至今尚未达到的状态,那么它将会与本能的守旧性自相矛盾。反之,生命的终极目标乃是回归旧态,一种最古老的状态;生命体在某一阶段被迫放弃了这种状态,但它一直在竭力沿着曲折的发展路线挣扎着回归到这种最初的状态中去。


如果按照这个假设,那么就有推论:死亡是一切生命的终极目标。

假如说,一切生命都遵循来自内部的述求而回归死亡(也就是再次分解为无机物)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将不可否认,“死亡是一切生命的终极目标”,并且在回溯历史时,我们还会发现,“无生命的物体是先于有生命的物体存在的”。

我认为这个推论并不严谨。

首先,“无生命的物体是先于有生命的物体存在的”,这句话确是事实,但在这之前的假设说过,“生命体的本能无一例外都是因循守旧并由历史所决定的”,这是否需要一个前提,只有物体有了生命,这个假设才适用。也就是说,终极目标应该为:回到物质刚获得生命的那一刻。

以上仅为个人拙见。